近年来,五华区始终坚持党建与社会工作同频共振、同向发力,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推进中国式“家庭+学校+社会”协同育人。在省民政厅的大力支持和市民政局的高度重视下,以“党建+社工站”为联动平台,以学生、老师、家长、学校需求为服务抓手,以社工力量为专业支撑,以外部资源为行业补充,在探索党建+社会工作如何介入学校服务中,总结了可借鉴的经验。
01
(资料图片)
“强阵地、优方法、规运营”
筑牢学校社工站服务之基
活动中,医务志愿者为人们免费量血压、测血糖,耐心细致地为前来就诊人员提供诊疗服务,并针对每位诊疗人员的检查情况,进行一对一健康咨询解答。
强化阵地建设,按照“有场所、有人员、有制度、有项目、有服务、有成效”六有标准,设置社工办公区、会谈活动区及专门活动室,在装潢上以暖色调为主,营造放松氛围,保障各类社工服务活动能够高质量开展。
优化工作方法,以需求为导向,梳理学生、教师和家长需求清单,设计服务方案。告别点对点单一模式,创新“三位一体六步法”,拓展“家校社”三维介入视角,采用“监测预防、发现报告、应急处置、评估帮扶、监护干预、社区协作”问题化解流程,实现“需求识别、分析整理、危机干预、服务筛选、家庭介入、站点建设”闭环式服务。
规范运营管理,设立专门的管理工作制度,以周例会、月汇报和学期总结等形式,结合项目档案、财务管理监督等共同保障社工站规范运营,持续完善驻校社工服务机制。依托项目化社会化运营模式,整合昆明市青少年保护领域人才资源,有意识地打造服务于学校的专业志愿者师资团队。
02
“固纽带、强专业、激协同”
提高学校社工站服务之质
巩固校社纽带,将社会工作的理念、方法和技巧融入学校的心理健康、德育工作中,学校发挥德育、智育的作用,社工站发挥其他素质教育的功能,形成互补,合力为学生提供情绪心理疏导、行为矫正,朋辈、家庭关系的支持和引导、职业体验等校外公益服务实践等活动。
强化专业知识,以预防性服务为核心,以发展性服务为驱动力,以补救性服务为防护墙,建立“预防性--发展性--补救性”三级介入模式,运用“个案辅导、社工小组、集体活动”三类专业手法,围绕“自我保护、德育素养、社会实践”三条主线开展服务。
激活协同优势,建立健全督导机制,引进省市社工领域专家和学校社工资深实务工作者组成的督导团队,提供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撑,提升社工实务能力,壮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,保障社工站建设。联动高校签订实习协议和督导服务协议,以学校社工服务机制和模式探索为实践,打造“机构一线社工+高校师资,内部实践督导+高校行为研究”的服务模式。
03
“推共建、链资源、广宣传”
助力学校社工站服务之合
推动多元共建,以学校社工站为载体,以学校服务为核心,以撬动本土资源为重点,以联动整合为方法,按照“德育教师+驻校社工+专业志愿者”的团队架构,整合现有学校资源及管理机制,政府部门、学校、社工机构多方联动协作,引入心理咨询师、生涯规划指导师、家庭教育指导师等专业人士,实现服务与需求的精准匹配,不断推进日常教学和学生服务的有机结合和持续发展。
链接社会资源,建立起街道(社区)支持体系,通过线上线下主动联络、积极汇报每月服务和动态、共商项目走向、共议具体服务板块等方式与街道、社区建立支持体系。发掘、链接各地行业专家、社会公益慈善资源,依托社会救助基金会的支持线上开展活动。
立体宣传推广,打造立体化传播矩阵,线上通过微信公众号、抖音、家长群、五华发布等媒介科普,线下以学校、学生反馈、家长互动为视点结合学生的情况开展每学期开学前的宣传活动,加强公众对社会工作的认识,避免将社工工作与心理咨询混为一谈,让学生、家长、教师能够在有需要时有方法、有途径寻求社工站的帮助,提高驻校社工服务影响力。
下一步,五华区将持续筑牢基础、提升质量、深化合作,不断扩大整合视角,由点到面,由表至里推动专业服务,同时,总结提炼在西南地区开展本土化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经验,助力3所学校社工站探索出丰富多元的“知心+、‘疏’心+、护心+”品牌,为学校社工站建设提供“可复制、可借鉴”路径。
来源 | 昆明五华民政
编辑 | 胡韦弦
编审 | 孙啸武 余音瑶
终审 | 洪瑞滨 姜媛
关键词: